公猫的丁丁为什么带刺?
因为公猫猫的丁丁上面有骨片,所以会有刺的感觉 这些刺其实就是未完全退化的爪子,公猫在发情期会刨花找母猫,这些锥状突起的作用就是帮助它在刨花的时候更好的把握力度,避免太深弄伤自己或者刺穿花蕊造成怀孕,而且有些品种的公猫在没发情的季节也会有一圈突起,但是到了发情季就会迅速长大并且变得尖锐。(比如缅因猫) 另外说一个题外话,其实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雄性生殖器都有可伸缩性,原理都差不多,都是依靠肌肉组织来控制进去的深度,防止在交配的时候过于深入导致受伤。
当然这些动物在“那方面”都很积极(不是指欲望很强,而是指很主动) 比如小猴子会在你抓它下巴逗它的时候趁机摸它们翘挺的屁股,然后如果你再摸它们屁股它们就会直接给你来个后入式。
之前养的小猫咪也是,你把手伸进它扒拉都不让扒拉,但是只要你用手轻轻擦一下它的丁丁,立马就凑过来开始舔,有时候甚至能舔到手指。
这个问题,要从猫的进化的结果。目前存在关于猫的进化,还存在很多争议。因为现在对猫类的化石研究还不够完善,而且猫类的化石也比较少见,所以猫类进化的具体过程还需要更多的研究。根据现存猫类的特征,它们一般都拥有非常出色的狩猎的本领,能捕杀各种体型的猎物,而且很少生病。
山猫作为猫祖先的代表,其繁殖率是非常快的,雌猫一年四季基本上都在发情。而猫的丁丁如果插入雌猫的生理口,就会使雌猫产生痛苦感,痛苦感刺激的雌猫马上从“接受者”变成“反击者”而进行强烈反抗(包括扭过身体、发出尖叫、攻击并驱赶雄猫)。所以雄猫要使自己精液射入雌猫体内,就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,而且还要极力的把持雌猫。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雄猫的丁丁上出现了很多的倒刺。
而家猫来源于那些能够捕杀小型鼠类的野猫,其主要猎物是家鼠之类,所以不需要拥有那些高超的猎杀技巧,但小型鼠类一般不会在夜间出洞觅食,所以这些猫也就习惯了夜间抓捕猎物,白天睡觉,这点与家猫完全一致。而这样的猫,其繁殖率要低于山猫,同时发情的季节也没有山猫宽广,所以丁丁也就无需进化出那么多的倒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