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哥为什么叫巴哥?
1.起源于台湾,最早见于1945年陈香茂先生著的《台湾俚语大词典》中“巴哥”一词的解释为“pakko(音译),指鼻部有污物的狗”; 2.起源之说还有“源自日语‘パッコ’之误译”,或“来自马来语‘paka-kau'(鼻屎)"等; 3.还有一种说法是: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,大批福建人移居台湾,把八哥带到了台湾。因为这种鸟喜欢叫,而且特别爱脏,经常把自己弄的很脏,所以当地人都叫它“巴哥”。后来逐渐演化为“八哥”。 其实,“巴哥”、“八哥”不是一种鸟,而是两种鸟,即“斑颏(he)”和“黑颏(he)”。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和嘴部的颜色不同。
“斑颏”俗称“花八哥”,头、嘴、眼圈有一圈黑色,身体是褐色的。 “黑颏”俗称“乌八哥”,整个头部包括眼睛都是黑色的,身体的颜色也是黑色的。 现在我们一般说的八哥,通常指的是黑颏八哥。
八哥学名皂雀,之所以被叫做八哥,与它善鸣会叫的天性有关,八哥的叫声多变,而且特别喜欢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,如果长期饲养,它还会模仿主人说话。人们常用“八哥饶舌”来指代八哥的这种本能。其实,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八哥能模仿人语的记载。在北宋初年成书的《太平御览》中就有条引文写到:“八哥饶舌能解人语。八哥喜欢效仿他人说话,但是,它却并不擅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,因此在中国,八哥又被认为是一种心机很深的鸟,比如“八面玲珑”、“八面威风”、“八面圆通”、“八面逢源”、“口若悬河”、“伶牙俐齿”、“巧舌如簧”、“能说会道”等,都是用来表达八哥善于说话、花言巧语的成语。
由于八哥能模仿人语,又因其“学舌”之后往往要将听到的话原封不动地、甚至不加思索地传告于人,所以人们给八哥安上了个“巴哥”的外号,这个“巴”是“拍马屁”、“搬嘴巴”的“巴”,“巴哥”就是“巴结人”、“会拍马屁”、“搬弄是非”、“爱打小报告”的“哥儿们”、“小痞子”的意思。
实际上,“巴哥”一词出现于清代初年。清代褚人获的《坚瓠集》中提到:“京师有能驯皂(八哥)鸟,善效人言者,号曰‘八哥儿’……”“八哥儿”是“八哥爷”的语讹,其意思是“巴结人”、“爱拍马屁”的“小哥儿们”、“小爷们”。
又如清代初年李调元的《南越笔记》中也说:“八哥(即黑鸟),乌,羽有细斑,黑如纯漆,白者为贵,能学人言。岭南人每畜之(养着玩儿之义)以为乐,而呼之‘巴哥’。”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八哥是因善学人言,专会拍马屁、搬弄是非、帮闲凑趣,所以人们才给它安上了“巴哥”的外号。因此“八哥”这种会说话的鸟,养它的人多数是市井平民,所以多流行于市井,而很少有文人雅士去养它玩赏的。